- 侯方域《燕子矶送次尾》
《燕子矶送次尾》
不尽登临地,依然燕子矶。
波心悬帝阙,帆影动江晖。
击楫乘风志,行吟纫芰衣。
相依分手处,转恐再游稀。
译文、赏析 / 严勇
译文
登临不尽的江山胜地,在我心中,喜欢的依然是眼前的燕子矶。
波涛中心,仿佛悬着帝王的宫阙;孤帆远影,在江面上随着阳光晃动。
你有祖像逖乘长风、击船桨建功立业的志向;也有像屈原边走边吟诵、采菱叶作衣的隐逸情怀。
在这相互依偎,最后分别的地方,转而担心能再次同游的机会很少。
注释
燕子矶送次尾
燕子矶: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长江边的直渎山上的石矶。
击楫(jí):亦作“击檝”。指晋祖逖统兵北伐,渡江中流,拍击船桨,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。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。
注释引用:百科
赏析
这是明代诗人侯方域的一首送别诗。
孤矶寄别意,诗酒映山河。侯方域作为明末“四公子”之一,其诗文向来兼具家国之思的沉郁与文人风骨的俊朗。
“不尽登临地,依然燕子矶。”首联是说,登临不尽的江山胜地,在我心中,喜欢的依然是眼前的燕子矶。这是写“送别之地点”。
以简驭繁,以景起兴的笔法,既点出燕子矶“登临不尽”的地理特质,又暗藏“依然”二字的时空对照。“不尽”写空间之阔,江天浩渺、矶石嶙峋,眼底风光收不尽;“依然”,在不变的景致中,暗含人事变迁的感慨。
“波心悬帝阙,帆影动江晖。”颔联是说,波涛中心,仿佛悬着帝王的宫阙;孤帆远影,在江面上随着阳光晃动。这是写“送别之景色”。
此联堪称虚实结合的妙笔。“波心悬帝阙”并非实景——燕子矶临江,肉眼难见“帝阙”,此处的“悬”字极具想象力:既是诗人登高远眺时,由江水联想到的家国象征,暗含对王朝兴衰的隐忧,此为虚写。而“帆影动江晖”则是实景入画,既见江景之明丽,又暗合“送别”的动态。
此处堪称神来之笔,寥寥十字,便勾勒出友人“次尾”(据考为复社名士吴应箕,字次尾)的双重人格。“击楫”典出祖逖“中流击楫”,喻指济世安民的壮志;“纫芰衣”化用屈原“制芰荷以为衣”,象征洁身自好的隐逸情怀。
这两句不仅是对友人的精准刻画,更暗合明末文人的普遍困境:生于乱世,既想匡扶社稷,又难免生出归隐之念。侯方域以典故入诗,不着议论而人物形象自现,既见对友人的深刻理解,也暗含惺惺相惜之情。
“相依分手处,转恐再游稀。”尾联是说,在这相互依偎,最后分别的地方,转而担心能再次同游的机会很少。这是写“送别之深情”。
尾联回归送别现场,却以“转恐”二字翻出深意。“相依”写临别时的不舍,是情之真;“再游稀”则由当下的分别想到未来的难聚,将离愁推向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。这种情感并非撕心裂肺的悲恸,而是含蓄克制的怅惘,恰如燕子矶的江风,清劲而绵长。
纵观全诗,侯方域以燕子矶为支点,将写景、写人、抒情熔于一炉。其审美特质在于“大处着眼,小处落笔”:既见江山之阔、时代之沉,又含友人之契、离别之微;艺术表现力则体现在意象的精准与情感的克制——不用浓墨重彩写离愁,却以“帝阙”“帆影”寄家国之思,以“击楫”“芰衣”显人物风骨,最终以“再游稀”的轻叹收束,余味绕矶,一如江风不散。
红色壹号,不只是酒,
它是英雄的见证, 是时代的印记, 是每一个梦想家心中不灭的火焰。
END